細胞外囊泡(EV)研究領域在過去十年中迅速發展,從基礎生物學研究發展為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的學科。現在正在認識到利用EV診斷和治療疾病(包括癌癥、神經和心血管疾病)的潛力。因此,正在積極探索EV作為治療靶點、生物標志物、新型藥物遞送劑和獨立療法的應用。本綜述簡要概述了各類EV的特征和生理功能,重點介紹了它們與疾病的關聯以及用于治療開發的新興策略。
細胞外囊泡(EV)研究領域在過去十年中迅速發展,從基礎生物學研究發展為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的學科。利用EV診斷和治療疾病(包括癌癥、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疾病)的潛力正在得到認可。因此,正在積極探索EV作為治療靶點、生物標志物、新型藥物遞送劑和獨立療法的應用。
為了有效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發可靠的診斷指標是研究的重點。神經變性病理主要與中樞神經系統的不同區域的細胞的不同亞群相關聯的事實使得相關的生物標志物的鑒定成為一個挑戰。從中樞神經系統到腦脊液和血液,介導的大分子運輸的細胞外囊泡(EVs)成為中樞神經系統很有前景的生物標志物來源。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宿主細胞或癌細胞分泌的外泌體參與了腫瘤發生、生長、侵襲和轉移。并且免疫細胞和癌細胞之間通過外泌體進行通訊在調節腫瘤免疫中發揮了雙重作用。
外泌體是指包含了復雜 RNA 和蛋白質的小膜泡 (30-150nm),現今,其特指直徑在40-100nm的盤狀囊泡。1983年,外泌體首次于綿羊網織紅細胞中被發現, 1987年Johnstone將其命名為“exosome”。多種細胞在正常及病理狀態下均可分泌外泌體。其主要來源于細胞內溶酶體微粒內陷形成的多囊泡體,經多囊泡體外膜與細胞膜融合后釋放到胞外基質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