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外囊泡(EV)研究領域在過去十年中迅速發展,從基礎生物學研究發展為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的學科。現在正在認識到利用EV診斷和治療疾病(包括癌癥、神經和心血管疾病)的潛力。因此,正在積極探索EV作為治療靶點、生物標志物、新型藥物遞送劑和獨立療法的應用。本綜述簡要概述了各類EV的特征和生理功能,重點介紹了它們與疾病的關聯以及用于治療開發的新興策略。
新型變異毒株奧密克戎亞型株BA.1、BA.2相繼主導全球疫情,如今兩者的重組變體XE問世,傳染性比此前的BA.1、BA.2高出10%。在新冠疫苗效力和自然免疫力普遍增強、藥物和療法推陳出現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癥和病死率顯著降低。但是,不可忽視的還有新冠痊愈后帶來的后遺癥,后遺癥有哪些,最長可持續多久,患者能否痊愈,這些問題目前沒有具體答案。
免疫學家對人體如何防御多個新冠變異株進行了深入研究,得到了大量新的認知和一些意外。
《自然·醫學》:全球首個主動感染新冠病毒的人體試驗結果發布!長達一年的研究,36名年輕人讓我們對新冠有了新的認知
泛素化-PROTAC之后,去泛素化-DUBTAC來了
細胞外囊泡(EV)研究領域在過去十年中迅速發展,從基礎生物學研究發展為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的學科。利用EV診斷和治療疾病(包括癌癥、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疾病)的潛力正在得到認可。因此,正在積極探索EV作為治療靶點、生物標志物、新型藥物遞送劑和獨立療法的應用。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PROTAC技術黃金時代,未來已來!
蛋白水解靶向嵌合體(PROTAC)技術研究進展及降解劑匯總
為了有效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發可靠的診斷指標是研究的重點。神經變性病理主要與中樞神經系統的不同區域的細胞的不同亞群相關聯的事實使得相關的生物標志物的鑒定成為一個挑戰。從中樞神經系統到腦脊液和血液,介導的大分子運輸的細胞外囊泡(EVs)成為中樞神經系統很有前景的生物標志物來源。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宿主細胞或癌細胞分泌的外泌體參與了腫瘤發生、生長、侵襲和轉移。并且免疫細胞和癌細胞之間通過外泌體進行通訊在調節腫瘤免疫中發揮了雙重作用。